科學方法論(Methodology)
魚與漁
「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」這句話蘊含了學習方法的精髓。與其將具體答案或技術教授給他人,不如引導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。然而,要真正理解並應用「漁」的技能,我們需要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。雖然邏輯學本身博大精深,卡爾·古斯塔夫·亨佩爾(Carl Gustav Hempel)耗盡一生研究邏輯,我們無法窺其全貌,但掌握邏輯的一些基本原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世界。
其中一個核心原則就是「可反駁性」:即使見過千百隻白天鵝,這也無法證明黑天鵝不存在。這樣的思維提醒我們應該保持對任何結論的謹慎態度,並為理論或推論預留可被推翻的空間。能夠接受反駁或修正的理論才是科學的,而那些無法被證偽的陳述則可能是套套邏輯,無法推動知識的進步。
正如蘋果向下落、飛機向上飛這些現象看似相悖,但其內在規律卻可以通過物理學解釋。科學的目的是從事實中提煉規律並進行一般化,而非將相互矛盾的現象對立,而是探尋其中的共性和因果關聯,最終形成可驗證的理論。
無源之水
那麼我們的研究焦點應該放在哪裡?
我們應該專注於研究真實存在的現象和問題。對那些無實際意義的「屠龍技」應保持距離,因為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不存在的「龍」上無異於練習空中樓閣。學習的目標應是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,而非獲得無用的技能。
如何驗證我們的理論
為了使理論更具價值,我們應該關注以下三個原則:
清晰且具體:一個有效的理論必須明確具體,否則無法被證實或證偽。模糊不清的說法往往讓人難以追責,或暗示發言者缺乏深度理解。科學的理論應具有清晰的目標和可觀測的結果,使人能夠準確地驗證其正確性。
避免自相矛盾:理論的內部一致性是其可信度的基礎。自相矛盾的理論或雙重標準無法提供穩定的預測,也無法被當作可靠的知識框架。
限制特殊條件的加入:理論的普適性是其價值所在。過多的附加條件會削弱理論的解釋力,並將其變成「特殊理論」,這種理論的存在意義往往有限。例如,若A君說外貌俊美更易追求異性,而B君反駁說「個子高才有用」,此時A君再辯稱「但我比不高且相貌平凡的人有優勢」,這時候若B君繼續加碼「即便高且俊美,無財力也難成功」,這種無限延伸的條件,無法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性的解釋。科學理論應是具備「可證偽性」且具備廣泛解釋力的,而非永遠不容挑戰的定論。
因此,我們的推論應該保持一定的「可被推翻」空間。當遇到多個可能的推論時,我們可以通過極端化條件讓它們「競賽」,最終留下的推論即是解釋力較強的。
一般化
理解現象後,科學的下一步就是「一般化」。這包括從單一現象中歸納出規律,然後建立邏輯推理,形成「特殊理論」。隨後,將此理論應用於其他相似現象並進行擴展。這一步驟的難度在於,解釋A現象的理論在面對B現象時可能無效。當此情況出現時,我們需要平衡理論的解釋力和其普遍性。有時候,增加條件是必要的,但也會弱化推論的普適性。因此,是否選擇擴展或重新構建理論,取決於具體需求和所處情境。
結論
科學的本質不在於絕對正確,而是構建「可以被推翻但尚未被推翻」的理論。對科學的追求,就是對不確定性的接受與對未知的持續探索。
科學的本質並非追求絕對正確,而是建立「可以被推翻而不被推翻」的理論!